史威登堡神学著作
41.他们当中有些人看到主后,被引到右前方;他们往前走的时候,说他们能看到一道光,远比以前所曾看到的更明亮、更纯净,任何光都不可能胜过它。当时此处正是傍晚。还有许多灵人这样说。天堂之光是大光,比地上的正午之光大出许多倍(AC 1117, 1521, 1533, 1619-1632, 4527, 5400, 8644)。天堂所有的光皆出自那里显为太阳的主(AC 1053, 1521, 3195, 3341, 3636, 3643, 4415, 9548, 9684, 10809)。从主的神性之爱的神性良善发出的神性真理在天堂显为光,并为那里提供所有光(AC 3195, 3222, 5400, 8644, 9399, 9548, 9684)。天堂之光既光照天使的视觉,也光照天使的理解力(AC 2776, 3138)。说天堂处于光和热,意思是说处于智慧和爱(AC 3643, 9399, 9401)。
出埃及记5:1-23
1.后来摩西、亚伦来对法老说,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这样说,容我的百姓去,好让他们在旷野向我守节。
2.法老说,耶和华是谁,我要听祂的声音,容以色列人去呢?我不认识耶和华,也不容以色列人去。
3.他们说,希伯来人的神遇见了我们,求你容我们走三天的路程往旷野去,容我们祭祀耶和华我们的神;免得祂以瘟疫或剑临到我们身上。
4.埃及王对他们说,摩西、亚伦,你们为什么叫百姓旷工呢?你们去担你们的担子吧!
5.法老说,看哪,这地的人民如今众多,你们竟叫他们歇下担子!
6.就在那天,法老吩咐百姓中的督工和他们的官长说,
7.你们不可像昨天和前天一样把稻草给百姓作砖,叫他们自己去拾稻草。
8.他们昨天和前天作砖的数目,你们仍旧加在他们身上,一点不可减少!因为他们是懒惰的,所以呼求说,容我们去祭祀我们的神。
9.你们要把更重的工加在这些人身上,叫他们去做,不去理会虚谎的言语。
10.百姓的督工和他们的官长出来对百姓讲话,他们说,法老这样说,我不给你们草。
11.你们自己在哪里能找到草,就往哪里去拾稻草吧!但你们的工一点不可减少。
12.于是百姓散在埃及遍地,拾碎秸当作稻草。
13.督工催着说,一天的工,你们要在当天完工,与先前有稻草时一样。
14.以色列人的官长,就是法老的督工所立来管理他们的,受责打说,你们昨天、今天为什么没有照昨天和前天那样作砖、完成你们的工作呢?
15.以色列人的官长就来呼求法老说,为什么这样待你的仆人?
16.稻草没有给你的仆人,他们却对我们说,做砖吧!看哪!你仆人挨了打,其实是你的百姓犯了罪。
17.他说,你们是懒惰的!你们是懒惰的!所以你们说,容我们去祭祀耶和华。
18.现在你们去作工吧!稻草是不给你们的,砖却要如数交纳。
19.这样,既有话说,你们的砖不可减少,每天的本分要在当天作完,以色列人的官长就见他们遭遇祸患了。
20.从法老那里出来的时候,他们正遇见摩西、亚伦站着迎接他们。
21.就对他们说,愿耶和华看见你们,施行判断,因你们使我们的香气在法老眼里和他臣仆眼里发臭,把剑递在他们手中杀我们。
22.摩西回到耶和华那里说,主啊,你为什么恶待这百姓呢?为什么差遣我呢?
23.自从我到法老那里,奉你的名来说话,他就恶待这百姓,你一点也没有拯救你的百姓。
概览
7087.本章在内义上继续论述那些属于属灵教会的人被虚假侵扰。首先它描述了那些正遭受侵扰的人,即他们根本没有注意到来自神性的告诫;接着描述了后来他们如何因引入虚假、制造虚假而更加遭受侵扰,那些属于属灵教会的人无法摆脱这些虚假;在这种情况下,他们因无法摆脱侵扰他们的人,故在神性面前哀叹。
3865.“如今我的男人必爱我”表真理的良善就出自该状态。这从“爱”和“男人”的含义清楚可知,爱是指出自该状态的良善,因为一切良善都是爱的产物,因而在此由“爱”来表示;“男人”是指真理(3134节)。至于何为真理的良善,这在前面已反复解释过了,即:它是为了生活而对真理的情感;因为生活就是在真理里面被那些后来重生的人所看到的良善。没有照着真理的生活,真理与良善就不会联结起来,因而良善就无法变成人自己的。
只要注意一下那些过着邪恶生活的人和那些过着良善生活的人,谁都能非常清楚地看出这一点。检查一下那些过着邪恶生活的人就会发现,他们尽管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教会的教义上接受过教导,却根本不相信关于主的任何事,也不信祂和教会的真理;而那些过着良善生活的人,则人人都信他们视为真理的那些真理。然而,那些像教会领袖那样教导真理,然而却过着邪恶生活的人的确声称他们相信,其实他们发自内心不信。
其中有些人具有一种说服之信,这种信是正信的仿品,只不过是所确认的纯记忆知识。他们确认这种知识不是因为它是真理,乃因声称忠于它会提升他们的地位、荣耀和利益。这种知识也就从耳朵进入记忆,再从记忆传到嘴上,而不会进入内心,并由此进入对它的承认。由此明显可知,只有生活才能表明对真理的这种承认的性质,也就是信的性质。他们还表明,脱离生活良善的信声称,一个人无论生活如何,都能凭恩典得救;并且这种信还反对这一教导:每个人的生命死后仍旧存留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